這山那海淡蘭道,淡蘭中路 :烏山-坪溪-象寮-石空-外澳
前言
這條長達55公里的路線,原本的計畫是用2天1夜走完,卻因為沿路太貪玩,止於灣潭。此次原本計畫從柑腳,經闊瀨支線到外澳,也是2天1夜的行程,卻因颱風外圍環流與午後雷陣雨臨時改為烏山越嶺到外澳的1日行程,卻也發現了與大家不一樣的中路路線。
前情提要 : 淡蘭古道中路與神同行,在台灣的朝聖之路遇見最強男人。(暖暖-灣潭)
淡蘭中路
暖暖為起點,經十分至雙溪(柑腳、泰平)到宜蘭外澳;為生存、開墾的生活民道,生活必需品的採買、嫁娶的新娘花轎的必經之路。如果要看雙扇蕨的,此路段是看到飽,北路則是用鷹眼都不見得找得到。
淡蘭古道的標誌-雙扇蕨 活化石孓遺植物

崛起於侏儸紀恐龍時期-雙扇蕨,曾經遍布全球,如今僅剩下台灣南北兩端(又已東北部居多)與菲律賓地區,在世界上算是珍稀的植物。看到成熟的雙扇蕨著實幸運,不知是不是因為季節關係,我們還看見雙扇蕨不同時期的樣貌,從嬰兒到老年,姿態樣貌不一,非常可愛。
#孓遺植物 : 生物在演化過程中,曾經歷重大滅絕事件而殘存下來的物種。除了雙扇蕨,宜蘭太平山、插天山的山毛櫸也是孓遺植物喔。交通方式
交通方式
烏山越嶺古道位在新巴士F815線終點站灣潭與上一站坪溪頭的中間,如要直接走坪溪古道,要在坪溪頭下車,再步行到烏山62號。F815是台小巴,主要是服務鄉民的免費巴士,因淡蘭古道的暴紅,加上班次又少,假日的熱門時段是一位難求,滿了不會加開。從雙溪火車站到灣潭計程車價格為800,到柑腳威惠廟約200-250。
07:30雙溪火車站集合並採買-08:30烏山越嶺古道口-09:40烏山62號-10:30蛇仔頭眺望點(可見龜山島)-11:20梗枋電線桿20(桂竹筍筍農民宅, 有水)-12:20金鼎接天廟(有廁所)-12:22楊宅(有水),休息到下午三點-15:15五叉路-16:00外澳車站 (如要經接天宮繞到台2線至外澳車站需加30分鐘步程)
與計程車大哥說我們要去烏山越嶺古道登山口,大哥說在坪溪頭過去一點,很專業喔,大哥說我在地的耶!烏山越嶺古道灣潭端的入口沒有明顯的地標或記號,GOOGLE也無法定位,果真還是要內行的來,也省下很多時間。

烏山越嶺古道 1400m
烏山在早期算是雙溪(泰平)地區與宜蘭商人挑茶或日用品到雙溪販賣的必經之路,烏山古道是淡蘭古道中路其一支線,以雙泰產業道路為中心分成往灣潭方向的烏山古道西段,往石盤寮瀑布的烏山古道東段,但這條東西段的路線並無收錄於淡蘭古道的官方道路。從灣潭端往坪溪方向,收錄於淡蘭官方路線的烏山越嶺古道(又稱越嶺保甲路)。此段路線1400公尺,緩上緩下,部分路段林相有迷你亞馬遜的感覺。而淡蘭古道中路的名產-雙扇蕨在這裡就可以發現嚕,除此之外還有看得到吃不到的山蘇,及只要認得出就有得吃的過貓。路段後半段會與坪溪相遇,沁涼的溪水,可說是消暑聖品啊!

路上我們發現很多葉子的葉緣都集滿了一圈的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吐水作用,在夏天的清晨最容易看到。當溫度高時,植物根部吸收旺盛,如遇上溼度大時,水分蒸發速度降緩,因而從葉尖或葉緣的水孔流出,形成葉緣集滿水珠的吐水現象。如果植物有吐水現象,代表植物的根部非常健康喔。








#什麼是保甲路? 保甲制度是日據時代的產物,也是日治時代為台灣設立的獨有制度。保甲制度就是運用原本居住在同一地區的一群人,以選舉或推選為方式,以十戶為一甲並選出甲長(現在的鄰長);十甲為一保並選出保正(現在的里長或村長),以漢制漢來彌補日本軍方無法全面治理台灣窘境。保甲路就是為利施行這制度下所產生大路,雖說是大路但絕不是現在的柏油路,而是依照的地形建造的泥土路,通常做為越嶺路或村里間的聯絡道路。
出越嶺保甲路的石砌土地公廟 烏山古道接烏山62號, 此處無官方標誌
接上前往烏山62號(烏山露營區)前的產業道路,兩旁是高聳的杉木林,走沒多久,後方突然出現計程車隊,一台一台的呼嘯而過。大概有10輛吧,事後遇到別隊山友才得知,我們從雙溪車站離開之後的計程車都被這個大團給包了。烏山62號除了提供露營區,簡單的冷飲泡麵補給,也停供單日停車服務(需收費)。大部分的人都會從這裡開始走,省略了烏山越嶺古道,有點可惜。

烏山62號 坪溪頭橋
坪溪古道1500公尺
坪溪頭橋前有一棵正盛開的油桐樹,除了登山客,溪邊已經有露友在泡茶聊天。過了橋就是坪溪古道的開始,此路線一直到蛇仔頭的龜山島觀景台根本就是可以穿拖鞋走的優質步道。
坪溪古道只有1.5公里,一路上可以發現很多岔路,我們決定下次來這裡露營順便把附近的山頭都探一探。兩旁的林相為人造的柳杉林,百年前這可是運送木材的林道。 而預報說12點以後的午後雷陣雨機率高達60%,原本打算11點找個舒服的溪邊玩水兼煮午餐,但是天空的顏色讓人覺得很不放心,加上可能天氣比較熱,大家也沒很餓,持續前行。




坪溪古道終點為蛇仔頭,此處有個觀景點,有木椅可供休息。這裡也是坪溪古道、象寮古道與太和山步道的三岔路口。雖說我們有下載GPX,為了要忠於朝聖之路的原汁原味,在這三岔路口我們選擇跟著雙扇蕨的方向,而事實上95%的人都是直行走太和山步道。太和山步道是舊石空聚落村民上山的務農路,也是每年玄天上帝誕辰上山朝拜的祈福之路,太和山頂有展望,就留待下次再訪。


龜山島展望點有一雙扇蕨指標往外澳車站,如沒記錯這是我接上石空古道的最後一片葉子,這一段路很少人走就算了,藍天隊的指標也有破損,重要的岔路口竟然沒有標記,該有的GPX軌跡與地圖判讀的能力要有 , 不然可能就要直接走到頭城農場了。
跟著雙扇蕨的方向開始下切,下切的路徑開始有了野性,有真正郊山的感覺。當時的飯糰還有點納悶,怎麼別人的網誌跟我走的路不一樣,看著GPS我們一直走在淡蘭古道的主線啊,根本還沒意會到別人走的那段不是淡蘭古道。而飯糰設定的最後午餐地點是坪溪口土地公廟再過去的水泥孔橋,一直都走不到,開始覺得有點擔心!沿途曾經遇到兩位山友從山下走來,問問情況,可惜他們也是從上面走下來,沒走到底就折返被我們遇見而已。
下切好一會兒了,林相變成了竹林,遇到一個岔路,往左為山豬湖不是我們的方向,往右的指標卻破損斷了,完全不曉得是要去哪?確認GPS之後加上刪去法,我們決定取右,旁邊的竹林冒了些許桂竹筍,再往下走沒多久,發現一個民宅。民宅沒有人居住,門口有一個大鍋,看樣子應該是筍農。


藍色星星位置, 取右 筍農民宅接產業道路

過梗枋20電線杆接上產業道路,前半段我們都有確認過航跡地圖,但真不知是哪裡出錯,到了一個明顯的岔路口時,我們的定位都飄走了,此刻卻面臨了直走還是右轉的窘境。爬山最怕被眼前的景象與腦中的認知不同所欺騙,腦中的認知現在是下山,眼前的路是下坡,右轉的路是上坡,很難說服自己要往右走。與猴子討論過後我們當然要相信地圖,雖然一開始還是走得半信半疑,猴子的堅持下,圖資上連不起來的路事實上是接在一起的,找到布條之後,鬆了一口氣,但也發現了另一條路徑,應該是我們不知在哪錯過的路口接過來的。

右圖為最後接回路線的民宅旁路口

衝出那段恐怖的路徑,隱約看到前方是一座廟,一開始還以為是黃金嶺土地公。越靠近聲音越大聲,這些人是香客不是山友,但起碼已經回到有人的地方。有位香客大姊問我說從哪裡來?我說雙溪火車站那邊來。她說很好奇山裡面怎會有聲音,也不可思議常來的廟宇旁竟然還有一條路。

土角厝 龍河橋下
接回石空產業道路知道離外澳火車站不遠,此時天空有落下幾粒雨滴,與玄天上帝借了廁所,繼續往前,我們還在尋覓午餐的地點,12點了大家也該餓了吧。岔路口,有一間土角厝,還有屋簷並擺放桌椅,感謝土地公保佑啊,真的是讓我們心想事成耶。放下背包發現,屋前的水泥孔橋就是飯糰當初設定的最後午餐地點,突然又覺得土地公神跡再現。

四個人享受著悠閒時光,儘管雨勢越來越大,依舊老神在在。下午2點多,太和山方向開始陸續有登山客衝下來,幾乎都非常狼狽,聽說是淋了許久的雨。我們挪了位子,讓他們躲雨,但人越來越多,擠不下的也只能繼續往前。看著這些人到岔路口都選擇左轉(下坡)往金鼎接天廟的錯誤方向,大聲吆喝告知直走上坡才是對的,10個人只有1個人願意信我們的話,這就是人性吧,就像剛剛的岔路口,眼前有時是假象,不要被迷惑啊~


石空古道2600公尺
石空古道是外澳車站登山口到石空舊聚落這段,等到下午3點,雨勢已經趨於毛毛雨到小雨間,準備下山回家嚕,從外澳坐區間車還要2個小時才能到台北啊!石空古道又是一條部分路段會沿著小溪的水路,路況好走到可以撐傘,約一個小時,我們就從土角厝到外澳車站 , 等待五點零五分的區間車 。 淡蘭古道中路主線終於完走成功,接下來繼續安排中路支線探秘。淡蘭古道,百年古徑,值得一走再走。


